秋季健身要注意细节

健康知识2012-07-06 12:00:00696阅读
  台阶机是根据锻炼者在运动时屏幕上显示的心率、速度、距离、时间和能量消耗等有关数据,及时掌握和调整运动负荷;跑步机,可以根据锻炼时显示的相关数据,将能量消耗的方式控制在有氧运动范围内,以达到锻炼人体心血管呼吸系统等机能的目的;动感单车让锻炼者根据教练所指导的动作,随着音乐运动,它可以锻炼手臂、腿部、腰背部和胸部肌肉,是一种很好的全身运动形式。以上都是借助于仪器的有氧运动。此外,室内跳绳、打太极、有氧舞蹈等简便的运动方法也是非常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
  安全健身细节决定效果
  由夏季到秋季是天气降温的过程,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这个时候更需要注意健身的方法,否则就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为此,饶星星总结了健身前的四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细节,这些细节决定了健身的效果。
  细节之一:健身前后多喝水
  秋天气候干燥,是肝火偏旺的季节,容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再加上运动时丧失的水分会加重人体缺乏水分的反应。
  饶星星建议,对于运动者来说,运动前后都要多喝开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蜂蜜、银耳、蔬菜等食物。如运动时出汗过多,可在开水中加少量食盐,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肌肉痉挛,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此外,如进行长跑锻炼,还要饮用适量的糖开水,以防低血糖,出现头晕、出虚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应。
  细节之二:防受凉感冒
  炎热的夏天,人们习惯了穿背心短裤出来锻炼,但秋季早晚气温偏低,若在室外运动要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
  饶星星说,若在室内锻炼也不适宜穿得太少,应当在热身过后,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休息或吹到冷风,以防身体受凉感冒。
  细节之三:健身要循序渐进不可过度
  很多女生因为夏天减下了体重,希望在秋冬季节也能保持好身材便加大运动量,饶星星认为这是错误的做法。忘乎所以地进行超负荷的体育锻练不仅不能保持身材,达到保健养生的作用,反而会因此导致身体健康受伤害。
  饶星星说,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在秋天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所以健身也要顺应这一原则,运动切忌过度,要适可而止。参加一些轻松平缓、活动量小的运动。这样既不会因出汗多损耗元气,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体素质。
  细节之四:热身运动必不可少
  饶星星指出,热身运动是健身前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气候转冷,人体各器官系统保护性收缩,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弹力和伸展性降低,各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再加上空气湿度较小,使人感到身体发僵,不易舒展。如果不做热身活动就锻炼,往往会造成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所以在秋季进行健身锻炼时运动前*好慢跑一会,身体微微出汗时,再拉伸一下全身关节,特别是主要活动的关节,再投身到高强度的健身运动中来。
  健身运动可增强体质,也能预防许多疾病,可谓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运动过后要注意正确的休息方式。
  不蹲坐休息
  健身运动后若立即蹲坐下来休息,会阻碍下肢血液回流,影响血液循环,加深机体疲劳。该情况多见于那些运动量比较大的活动,如长跑。正确的做法是在每次运动结束后,多做一些放松、整理活动,如慢行,舒腿等。
  不在大汗淋漓时洗冷水浴
  运动后大汗淋漓时,体表毛细血管扩张,体内热量大量散发。此时若遇冷水则导致毛细血管骤然收缩,易使身体的抵抗力降低,而引起疾病。
  不“省略”整理活动
  每次运动后感觉心力俱乏时,应适宜地放松,如徒手操、步行、放松按摩等,会有助于消除肌肉的疲劳,快速恢复体力。
  不贪吃冷饮
  运动时会损失大量热量,急需补充无可非议。但运动后人体消化系统仍处于抑制状态,贪吃大量冷饮,极易引起胃肠痉挛、腹泻、呕吐,并易诱发胃肠道疾病。
  不立即吃饭
  在运动时,全身的血液进行重新分配,使得胃肠道的蠕动减弱、各种消化腺的分泌也大为减少,若在运动后不经休息立即吃饭,就容易引起人体消化系统的紊乱和功能性失调,易得病。
  不宜马上洗热水浴
  健身运动后,体内大量血液分布在四肢及体表,若此时马上洗热水澡,就会增加体表的血流量,引起心脏、大脑供血不足,有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

责任编辑:刘益宏    WWW.1168.TV    2012-7-6 16:44:59
  • 郑 重 声 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1753418380@qq.com。
         合作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