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小心4大误区

健康知识2012-11-17 12:00:00712阅读
  但随之而来的是有些人出现了口腔溃疡、上火、肚子胀、便秘、睡不着等症状。
  冬季进补虽说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一大特点,但也并非人人都需要在冬季进行补益,切忌走入“进补”的误区。
  按现时我国的生活水平看,冬季进补的对象应为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劳累过度,亚健康状态的人;久病,术后或大病初愈等这样的群体。年轻体壮无病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者,则无需进补。
  误区一:地域不分“滥补”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季,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气候迥然有别。因此,王发渭教授说,**不要地域不分“滥补”。
  冬季的西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味,如羊肉、狗肉、鹿肉等,补品中如人参酒、参茸酒等,强壮补身,御寒助阳确有作用。
  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北方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宜清淡甘温之味,如鸡、鸭、鹅等。
  长江以南地区的人们如果多食羊肉、狗肉、鹿肉等容易燥热动火,出现咽痛、口疮、鼻出血等症状。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也是少用为佳,应以干润生津之品如百合、荸荠、莲藕、梨等果蔬为宜。
  误区二:老少不辨“蛮补”
  由于人有男女之别和老少之异,因而在冬季“进补”之时,也不尽相同。如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大多体质虚弱,所以适当适量“进补”可增强抵抗力,有利于身体健康。
  然而,小儿生理机能旺盛,正常发育的健康儿童,或生病尚未治好的儿童,就不宜“进补”,尤其对一些甘温、温热之物,如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麻雀卵等,只适宜于成年人,儿童即使体质弱,也应忌食或少食,反之则有损无益。
  例如:一个9岁儿童,自幼体弱多病,因进食肉面过量,随后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家人疑为营养缺乏,给予服用人参蜂王浆、牛奶、鸡蛋,并经常用人参、黄芪炖鸡汤补充营养,体质越补越差,致终日厌食,面黄口臭,腹痛腹胀,中医论以纳食呆滞,调理脾胃而症状消失。
  所以,青少年(包括小儿),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注意饮食营养,调节补充,一般不宜以药物进补。
  误区三:辨证不清“乱补”
  某人长期睡眠不好,白天精神疲困,认为自己体质差,自服人参、西洋参、参芪大补膏,其量又大,结果出现兴奋、烦躁,失眠更厉害了。**指出,这是典型的“乱补”,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为使冬季“进补”能更准确地达到预期效果,应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和食物的属性进行辨证施补。中医按照食物的性味,可分为平补、温补和清补等类。
  所谓平补食物是帮助维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因此,即使你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和食物,药证不符,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
  误区四:无虚盲目“求补”
  某老人家平时喜欢吃些补药、补品,有一次感冒了,几天都没有胃口,自认为是身体虚弱,而自行吃了过量的高丽参,以致被送到医院时目呆口张,面赤无神,四肢颤栗,气息奄奄,幸亏救治及时,才能转危为安。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
  保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药品。在国外对这类保健品称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针对某一种疾病,也不能使你在原有健康的基础上更加强壮,只能使你的亚健康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水平。
  对于有些人认为补品越贵越有功效的说法,其实高价补品大多是加了一些价格昂贵的中草药,如人参、冬虫夏草、藏红花、燕窝、熊掌、蜂王浆等。然而,没有针对性的用药,一般不会显出特殊效果。
  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
  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品质好。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责任编辑:王静    WWW.1168.TV    2012-11-17 9:32:40
  • 郑 重 声 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1753418380@qq.com。
         合作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