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别吃那么多的罐头食品

健康知识2013-02-16 12:00:00677阅读
  在生产罐头食品时,为了保持色佳味美,经常要添加一些辅料,如人工色素、香精,甜味剂,制作肉类罐头食品时为了使产品能呈现鲜艳的红色,还要添加一定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以促使肌红蛋白转变成亮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尽管已知亚硝酸盐能与蛋白质分解后所产生的胺类结合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亚硝胺,但因亚硝酸盐对肉毒杆菌有特别强大的抑制作用,停止使用亚硝酸盐以后,肉毒杆菌中毒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时至今日,国内外的食品工业仍然在使用亚硝酸盐。此外,为了要保证有足够长的保质期,几乎所有的罐头食品中都要添加防腐剂,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这些添加剂往往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对健康不利。
  不论何种罐头,为达到色味俱佳及长期贮存的目的,都加了一定的防腐剂、香料、色素、人工调味剂等,这些人工合成物,对成人健康影响不大,但是对儿童来说,就不同了。由于儿童的发育从各方面来讲都还不太成熟,身体各组织对化学物质的反应及解毒功能都非常低。因此,食用的罐头太多,则会加重脏器的解毒排泻负担。当人体长时间处于超过处理这些物质的*大限度情况下,那么就可能影响身体的健康和发育,甚至还可能因某些化学物质的逐渐积蓄,而引起慢性中毒。罐头食品中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经过加热等处理及存放时间较长,也会有相当多的损失。同时罐头铁皮上的镀锡,接缝中的焊锡,其中含有锡、锑、铅,可能污染食品,对儿童影响很大。所以,儿童应以新鲜食品为主,罐头食品则应该少食或不食。
  另外,罐头食品大多数还是采用焊锡封口,焊条中的铅含量颇高,在储存过程中可污染食品。小儿消化道的通透性较大,这些添加剂和重金属均可被吸收,并影响小儿健康。
  当食品煮熟、装罐、排气、密封后,常常还要采用超高温消毒灭菌,这一来,还会导致食品营养的流失。
  罐头食品久储不坏,特别对季节性强的食品,如果能在淡季时吃罐头食品,方便解谗,真是不错。但在生产罐头食品时,为了保持色佳味美,经常要添加一些辅料,如人工色素(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靛蓝等)、香精(甜橙油、香兰素等),甜味剂(甘草酸二钠、各种糖醇),制作肉类罐头食品时为了使产品能呈现鲜艳的红色,还要添加一定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以促使肌红蛋白转变成亮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
  罐头食品久储不坏,特别对季节性强的食品,如果能在淡季时吃罐头食品,方便解谗,真是不错。但在生产罐头食品时,为了保持色佳味美,经常要添加一些辅料,如人工色素(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靛蓝等)、香精(甜橙油、香兰素等),甜味剂(甘草酸二钠、各种糖醇),制作肉类罐头食品时为了使产品能呈现鲜艳的红色,还要添加一定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以促使肌红蛋白转变成亮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
  尽管已知亚硝酸盐能与蛋白质分解后所产生的胺类结合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亚硝胺,但因亚硝酸盐对肉毒杆菌有特别强大的抑制作用,停止使用亚硝酸盐以后,肉毒杆菌中毒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时至今日,国内外的食品工业仍然在使用亚硝酸盐。此外,为了要保证有足够长的保质期,几乎所有的罐头食品中都要添加防腐剂,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这些添加剂往往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对健康不利。
  目前罐头食品大多数还是采用焊锡封口,焊条中的铅含量颇高,在储存过程中可污染食品。小儿消化道的通透性较大,这些添加剂和重金属均可被吸收,并影响小儿健康。
  当食品煮熟、装罐、排气、密封后,常常还要采用超高温消毒灭菌,(100-121摄氏度,历时10-20分钟,视食物的品种、老嫩、罐内的酸碱度而略有差别)。这一来,将会使食物中的维生素受到很大的损失。
  近年来,由于温室育种技术的广泛应用,蔬菜供应的季节性已经大大淡化,几乎随时都可以买到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另外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罐头食品的价格往往偏贵一些,因此它的性能价格比也较低。所以如果条件许可,还是应该多吃新鲜食物,少吃罐头食品为好。
  罐头外表生锈的原因有:
  1.出厂装箱时涂擦在罐外表的液体石腊(防锈用)没有擦匀;2.保存不妥,如存放在潮湿环境中;3.罐头外壁遭到摩擦,镀锡层被擦去。罐头外壁如有锈斑,但只要无破损和胖听等情况,还是可以食用的。但是以加热后再食用为妥。

责任编辑:王鹏杰    WWW.1168.TV    2013-2-16 11:04:58
  • 郑 重 声 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1753418380@qq.com。
         合作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