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品牌战略的四种消费特点(一)
1、面子文化的差异对品牌战略可能产生的影响
面子文化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人情社会的潜规则。在眼下的中国,是属于典型的全民炫耀性消费,购物本身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购物是为了让人知道自己有能力消费、消费得起。这和西方世界的务实消费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一位美国学者在谈到中美面子文化的差异时曾说过,“对于他们来说,保住‘面子’然后送了性命,似乎也是值得的”。这是一句笑话,但反映出了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已经到了过犹不及的程度。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意味着企业在进行品牌系统规划时,要尽可能在品牌识别中彰显尊贵、富有和品位让消费者获得相对应的虚荣心和尊贵感。比如在为高档服饰品牌不影响美学的前提下,尽量将公司LOGO做得越大越好,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穿了一套**品牌的服装;比如瑞士名表,款式特征越鲜明越好,因为别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你的品牌,劳力士并不好看,但款式很有特征,人们远远一看就知道是劳力士,所以很受中国企业家非常欢迎。对一些昂贵的豪华轿车的消费更能凸显中国企业家的消费特点。
面子文化对企业还意味着企业在规划品牌核心价值时,自我表达型利益更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品牌也更能够获得高的溢价。
2、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差异对品牌战略的影响
感性消费大于理性消费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中国人属于典型的炫耀性消费,擅长直觉、感悟和感性思维,崇尚的是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感受和顿悟,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境。比如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有中医、针灸,但停留在经验或五行的范围内。美国人喜欢寻找“为什么”的答案,擅长理性思维,他们所认同的理性思维的基础是可测性结果的客观现实,那就是美国人的“事实观”,这和中国人的“感觉观”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品牌气质有时候也能决定品牌的命运。消费者通过企业产品的包装、VI系统、海报、DM、报纸杂志等平面广告的风格、影视广告的画面的质感等综合形成的品牌气质来判断是不是认同一个品牌。甚至中国目前那些堪称为品牌的企业又何尝不是靠着这样的策略手段快速崛起!又如,对健康产业而言,如果在品牌识别中都用理性诉求,摆事实讲科学有时不一定成功;从神秘入手,通过神秘和感性诉求获得消费者感性的认同有时反而能更快地赢得市场。对于这一策略的使用,史玉柱等大佬是当仁不让的高手。
3、中国消费者子女的非理性消费特点对品牌战略的影响
中国消费者的面子文化和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的特点也在对待子女消费的态度上得到了*高的体现,将非理性的消费倾向发挥到了**。
责任编辑:小季 WWW.1168.TV 2010-12-3 1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