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药品改革方向 耗材一致性评价已在路上
8月12日,国家医保局在官网回复了对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加强一次性非植入高值耗材的管理使用减少医疗费浪费的建议”,透露国家卫健委将配合相关管理部门建立耗材一致性评价机构。
根据答复,国家卫健委将积极配合医疗、信息、卫生经济、编码、医保、物价、招采、流通等相关专业机构,促进医用耗材各环节管理的无缝隙衔接,提高管理效率,并配合相关管理部门建立耗材一致性评价机构,加强相关方面研究,完善评价机制,间接促进对一次性非植入高值耗材等费用增长的合理控制。
药品从2016年开始做一致性评价,这也成为药品带量采购的基础。在耗材领域,一致性评价无疑也将处在重要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下半年起,耗材改革的政策频繁出台。据GBI此前报道,6月1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明确对医用耗材的遴选、采购、验收、存储、发放、临床使用、监测、评价等工作进行全流程管理。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提出今年底前完成首批高值耗材重点治理清单,20年底前统一编码体系;医保准入、集中采购两手抓,挤掉高值耗材价格水分;取消耗材加成,推进DRGs付费。
此外,安徽省更是打响高值耗材带量采购第*枪,全省骨科植入(脊柱类)国产品类平均降价55.9%,进口品类平均降价40.5%,总体平均降价53.4%,单个组件*大降幅达到95%;眼科(人工晶体)国产品类平均降价18.1%,进口品类平均降价20.9%,总体平均降价20.5%。
耗材正紧紧地跟着药品的改革方向,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