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涨价潮已席卷全国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缩影,中药材涨价潮已席卷全国。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年中,全国市场上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涨幅之大、频率之快均为罕见。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市场上涨幅在51%-**的中药材占了28%;涨幅在21%-50%和涨幅在101%-180%的中药材占22%;涨幅在5%-20%的中药材占17%。
其中,位列上升价格榜首的是冬虫夏草,其次是水蛭、松贝母、青贝、阿胶、西洋参、太子参、三七、牛黄等。 而跟中药材相比,中成药的价格整体上尚算平稳,但也有部分中药材价格水涨船高。 而上海余天成堂药号相关负责人则认为,此次涨价的主要集中体现在滋补类中药材上,但总体上说,还未对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中成药有一个滞后效应,要先消化库存,影响可能在明后年较为明显。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药店从医药流通企业处拿到的部分中成药的出厂价的确有所上升,但总体来说,上调的幅度并不高,多在2%-3%之间,幅度大一些的也不过5%-10%,且多是应季的中成药,如双黄连口服液、感冒清热颗粒、金嗓子等。 当终端及消费者纷纷对此轮涨价潮颇有微词时,眼看成本的节节上涨,上游厂家也备感成本压力。
今年以来,其采购中药材均价比2009年同期上涨,其中85%以上的中药材品种价格大幅上涨,如众多产品的主要原料--板蓝根价格翻了一番,前胡的价格也上涨**以上,金银花、半夏、苦杏仁、川芎、黄芪、麦冬、苍术、红参、水牛角等主要药材价格均有大幅度上涨。重庆医药商会会长唐良平表示,物价上涨后,生产膏药的企业首当其冲,其次才是生产中成药和西药的企业。目前,市面上有八成生产膏药的企业,都在亏本赚“吆喝”。
除了国家药品降价令频发、降价已成主旋律外,江西青春康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黄伟文一语道破其缘由:“在竞争激烈的中药市场,一涨价就没有竞争优势了。一般而言,企业不会轻易用这一万不得已的下下策,而会通过其他途径消化中药材涨价的压力。”他表示,有些企业的部分品种已停产,这些产品一般不是厂家的主流品种,但其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出现倒挂,与其生产越多亏得越多,不如将精力放在主打品种上。
责任编辑:陈江涛 WWW.1168.TV 2010-12-23 1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