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中毒”?短时间内大量喝水风险大
一次,一男子为做B超喝水憋尿,一次性饮水3600ml后,出现恶心呕吐、手脚抽搐等症状,被确诊为“水中毒”,抢救4小时才脱险。据临床资料显示,因做检查需要大量饮水导致水中毒的事件并不是是个例。那么,什么是“水中毒”?
什么是“水中毒”
“中毒”不单指有毒物质,所有化学物质超出一定量,到达体内后对肌体造成损害的现象,都叫中毒。
“水中毒”就是指长期喝水过量或短时间内大量喝水,随着水分的排出,人体内以钠为主的电解质会受到稀释,血液中的盐分会越来越少,吸水能力随之降低,一些水分就会很快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开始时会出现头昏眼花、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痉挛、意识障碍、昏迷、脑压上升、肺水肿、肾脏损害和肌肉伤害,甚至致死。
短时间内大量喝水风险大
当机体所摄入水总量大大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滞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称之为“水中毒”。一般一次性饮水超过4000毫升,可能就会导致细胞水中毒。但是,水中毒的关键不是4000毫升,关键在于不能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如果你喝的4000毫升是均匀地在24小时之内慢慢摄入的,是没有特别大问题的。正常人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喝掉几升水,但却有不少人能在一顿饭的功夫喝下去几瓶啤酒,这也是有水中毒的风险的。
更常见的情况是本身就存在肾脏疾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运动后一次性饮用淡水过多、医源性输液过多等原因造成“水中毒”。
健康喝水记住:多次、少量、慢饮!健康人的肾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不会因为多喝了些水就“罢工”。只要不是短时间内猛喝,就没必要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