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随便给水果贴上“凉热性”的标签
除了果糖,“热性”水果中还有一些引起机体反应的物质。比如,大量吃橘子可能会因为维生素C太多引起轻微的中毒反应,抑或是因为胡萝卜素摄入太多“染”黄了鼻尖和手掌(很多情况下被误认为是黄疸),让人呈现出面相上的病态。
至于水果的“凉性”,在印象中,似乎都跟“跑厕所”有关系。比如雪莲果就有这样的本事。但真实原因是,雪莲果这种菊科植物的块茎含有大量寡聚果糖,而我们的肠胃中恰恰没有能处理这种糖的酶,也就无法消化,从而导致了腹泻。实际上,这跟体内缺乏乳糖酶的人一喝乳糖牛奶就腹泻,原理是一样。
还有一点,就是“凉性”水果的水分含量都比较多,这点对于干燥季节补充水分确实会有一定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鸭梨(含水70%左右)当然要比香蕉(60%左右)和橘子(55%左右)要“凉”多了。
此外,在传统观念中,很多水果的不同部位也有“凉”“热”之分,例如,“橘子上火”,“橘皮去火”,“荔枝上火”,“荔枝壳熬水下火”,很可惜,荔枝壳中断然没有能分解果糖的物质,橘子皮也不能搞定过多的胡萝卜素,相生相克大多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这里所展现的例子可能不足以完全概括水果对人体的作用,但是正因为如此,也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水果贴上“凉热性”的标签。
责任编辑:李静 WWW.1168.TV 2011-5-25 1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