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一)
1资料与方法
搜集1996年1月~2008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MF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6~43岁,中位年龄17岁。临床症状包括疼痛和局部肿胀,症状持续数周至数月。11例患者分别行X线平片、CT和MR检查。其中X线平片检查10例,CT检查1例,MR检查2例。1例同时作上述3种检查。
检查设备和技术:平片包括常规X线、计算机X线摄影(CR)、数字X线摄影(DR)多种机型。基本摄片体位为正位和侧位,其他体位根据需要而定。CT设备为单层螺旋CT机(GEHighspeed),CT扫描层厚和间隔≤5mm,螺距为1。分别摄骨窗和软组织窗。MR机为GESigna1.5T系统,主要扫描序列包括SE序列T1WI(TR500ms,TE20ms),SET2WI(TR2000ms,TE80ms),T1WI动态增强,扫描包括轴面、冠状面、矢状面。
所有患者影像资料均经3名高年资医师分析阅片,分别确定骨质破坏特征、破坏范围、骨皮质是否连续、骨膜有无反应、软组织肿块的范围、MR信号特征、病变的强化方式和程度等。
2结果
11例原发性骨骼CMF中,术前诊断正确7例,误诊4例,分别误诊为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颅咽管瘤1例、软骨肉瘤1例。
11例CMF中,发生于长管状骨7例(股骨2例,胫骨5例),骨盆2例,颅底1例,腰椎1例。所有肿瘤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地图形。病灶内可见骨性分隔9例,无明显骨性分隔2例。8例病灶周边有不同程度骨质硬化,1例可见明显弓环状钙化,软组织肿块3例。肿瘤直径3.2~16.9cm,平均4.7cm。
7例位于长管状骨者,所有病灶均位于干骺段,呈椭圆形6例,圆形1例,所有病灶膨胀改变明显,均偏心,破坏区内均可见较明显*****骨分隔,均见明显骨内膜增生,病灶骨干侧皮质因骨内膜增生而显著增厚;所有病灶周围可见骨质增生引起的高密度环。位于骨盆2例中,1例呈地图样囊性骨质破坏,内可见少许分隔,并见硬化边;1例以巨大软组织肿块为主,境界欠清,可见明显弓状和环状钙化,术前被误诊为软骨肉瘤。1例位于鞍区,CT检查显示病灶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内隐约可见分隔和钙化,MRT1WI为低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内均可见低信号分隔,增强扫描分隔明显强化,术前被误诊为颅咽管瘤。1例位于腰椎的附件,MRT1WI为等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增强隐约可见强化,术前误诊为动脉瘤样骨囊肿。
大体病理肿块形态不规则,呈椭圆形或明显分叶状。切面上呈灰白色或棕色,肿瘤边缘清楚,质硬而脆,均由或多或少的软骨样组织和纤维条索及斑块相间构成,并混杂有明显黏液成分,呈淡兰色。镜下,肿瘤由黏液样组织、软骨组织和纤维组织构成,不同肿瘤3种成分的比例不同,相互移行分界不清。瘤细胞核多为星形或梭形,可见分化较好的软骨样细胞。肿瘤中心部分细胞较少,周边较密集,形成不规则小叶,小叶边缘瘤细胞较密集,胞核大而深染,小叶间血管周围偶可见出血灶。
责任编辑:小徐 WWW.1168.TV 2010-5-8 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