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展会新闻2011-10-10 12:00:001630阅读
    临床治疗中心理因素对脑中风的影响
    24例患者为我院1997~2001年住院病人,男18例,女6例,年龄61~78岁,均经头颅CT证实为中风,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发病后18~4**入院,入院时24例患者均已渡过急性期,病情稳定,神志清楚,均有偏瘫,偏瘫侧肌力0~Ⅲ°不等,生活不能自理,无并发症。部分患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住院2~6个月,平均2.6个月。
    26例患者的药物治疗大体相同,包括丹参、黄芪、胞二磷胆碱,脑复康静脉点滴,脑益嗪、银杏叶片等口服。根据心理社会因素将26例患者分为A、B两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及家人对患者的态度及关心帮助程度,及患者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情绪及行为反应,A组为社会心理因素较好组,B组为差组。
    讨论: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脑中风的治疗
    两组不同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中风后遗症的预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由于中风后遗症的特点,它比其它躯体性疾病更易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身体遭受疾病的严重打击,生活不能自理且又无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心理社会因素对预后起着重要作用。在家人、朋友、单位等的关心、支持、鼓励、帮助下,患者多能树立信心,渴望康复,主要表现为积极配合治疗,主动锻炼,情绪稳定,从而使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程度,并发症少而较轻,死亡率大大低于B组。虽然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42.4%),但经抗抑郁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见效率。而在消极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下,患者受到冷淡、嫌弃,得不到关心、鼓励、帮助,除身体外心理也受到严重打击,多表现为悲观、消极、绝望、不配合治疗、不进行积极锻炼,即使有锻炼恢复的愿望,由于得不到帮助而无法进行,患者并发症多且严重,死亡率高。抑郁症发病率极高,且抗抑郁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
    现代心身医学的整体论认为,人的健康和疾病是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由于医学的进步大多数急性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许多原来致死的疾病现在可存活下来,但没有治好而成为慢性病,慢性病人的队伍明显扩大,平均寿命**。由于慢性疾病病程长且难以治好,故除药物治疗外,要重视躯体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以提高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宋娟    WWW.1168.TV    2011-10-10 8:48:17
  • 郑 重 声 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1753418380@qq.com。
         合作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