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妆容
先秦时期,宫中妇女已开始白粉敷面,用黛画眉了。黛是一种矿石,并不坚硬,脆软易染,在矿物学上属于“石墨”一类。其中品种*名贵的叫做“螺子黛”,*早出现在汉魏时期。在《楚辞》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泽”的诗句,《韩非子》中也有“毛婧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的记载。此时,化妆品出现了粉黛、胭脂、眉墨、兰膏等品种。史书记载,在二千多年前的殷朝,殷纣王就喜欢把红兰花(中药)捣成汁,给宠妻爱妃染红脸蛋和红指甲。因燕国出产的红花汁质量*好,被称为“燕汁”、“燕支”,这也是文字记载的*早的胭脂品种。后,宋人高承所著《事物记源》中有“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之说,不难看出至秦代已有人用修画眉毛,涂搽腮红的方法来化妆了。
另外,据记载在春秋时期,美女西施已懂得以水代镜来梳妆打扮;殷人已出现了铜镜梳妆打扮的记载;到汉代,各种铜镜已成为妇女梳妆打扮的常用工具,汉代贵族妇女的奁盒(梳妆匣)中还装有假发、梳篦、毛刷和胭脂粉等化妆用具及用品。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不断提高。一些贵族妇女不仅喜欢涂脂搽粉,也标新立异地在额上、眉间、两颊画上或贴上各种花纹的图案,或将翠珠、金铂镂贴在脸上作“妆靥”.这种化妆在晚唐*为盛行,“妆靥”盛行情况,在古代文学中也可窥见一斑,如刘禹锡写道:“花面丫头有十三四”;温庭筠也有“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诗句。传说南北朝时期,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睡于含章殿的前檐下,正好有几瓣梅花落在前额,宫人见了异口称赞,争相模仿,“梅花妆”从此便流传开来,历经隋唐五代,直到宋代仍盛行不衰。至今,在敦煌壁画中,我们还可看到有在额上贴着四瓣或五瓣的梅花形图案的人像。
发展至唐代,妇女的美容化妆已十分普遍,出现了红妆、催妆、晓妆、醉妆、泪妆、桃花妆、仙蛾妆、血晕妆等名称,尤其“红妆”*为流行。所谓“红妆”,就是先在脸部抹上白粉,在白粉上再涂上红胭脂。传说杨贵妃特别爱用胭脂,有一年冬天,她和父母告别时,脸上的泪水结成了红色的薄冰。夏季天气炎热,她汗流满面时,擦脸用的手绢竟染成了红色。相传,杨贵妃还会应用面部贴金的方法来弥补脸上的缺陷。
责任编辑:张亚威 WWW.1168.TV 2011-11-1 9: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