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保健:是变大还是变小(五)
为了抵消收回拜斯亭造成的影响,拜耳把赌注放在乐威壮上。分析师表示,这种药年销售额*高可高达10亿美元。拜耳的预测更加乐观:可达11亿美元。但是,以拜耳的实力,它很难单枪匹马与以营销著称的辉瑞相竞争。伟哥在2002年的销售额是17.4亿美元。据估计,辉瑞的推销员每秒钟能卖出9颗伟哥。温宁很清楚拜耳的弱点所在。为此,拜耳与葛兰素史克达成共同营销协议,企图借助葛兰素史克的营销实力,挑战辉瑞。这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高额的营销成本。温宁预期,由于营销成本高,在2005年前乐威壮无法创造出积极的利润。
即使乐威壮获得成功,仅靠它仍无法改变拜耳制药业务规模过小的现状。温宁很现实地把制药公司定位为一家侧重于欧洲市场的中等制药公司,并将研发力量重点放在拜耳处于**地位的领域,如防感染药、心血管药(包括糖尿病和肥胖症)、泌尿学和癌症治疗。在某些癌症治疗研究领域,拜耳已取得重大进展。拜耳与美国Onyx公司联合研制的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药品已进入第三阶段临床试验。
另一个困扰拜耳制药业务的问题是形象问题。拜斯亭事件并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涉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据2003年年初披露的材料,在拜耳公司不得不收回拜斯亭前,该公司部分经理实际上是知道可能会出现问题的,但为了与辉瑞相竞争,拜耳一直隐瞒实情。据悉,拜耳公司在促销拜斯亭时,公司内部就有人提到,“极少数患者因服用拜斯亭而死亡”。该公司一名经理在2000年2月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就写到:“拜斯亭导致某些人死亡。”但是,由于拜耳对拜斯亭寄予太大的希望,所以没有及时将药收回。拜耳一名推销员曾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到:“我们要千方百计使销量达到*大,因为拜斯亭在短期和长期内承载着公司的希望。”
也许正是考虑到制药业务并不很明朗的前景,温宁在重组中不得不更加慎重,把作物科学和材料科学业务保留了下来。瑞士的诺华制药公司和英国的阿斯利康已于2000年剥离了其农用化工业务。拜耳不仅没有剥离,反而于2002年10月以65亿美元收购了安万特作物科学公司。收购安万特作物科学公司后,拜耳作物科学的销售收入增长2/3,达到47亿欧元。但此举也导致拜耳净债务超过125亿美元。此外,受转基因作物越来越普遍的影响,作物科学子集团在全球的销售已出现疲软迹象。
英国一家制药业咨询公司分析师指出,在当今成功的制药公司中,没有哪家公司像拜耳这样,还保留有特种化工或聚合物这样的业务。温宁有自己的想法:完全把拜耳的未来押在制药业务上未必是明智的。然而,三条腿走路又会有另外的问题。制药业务是一种研发成本高昂、研发时间很长的业务。尽管剥离NewCo能减缓研发资金分散的问题,保留其他两种业务依然会分散研发资金。未来拜耳能否同时做好这三种业务,似乎并不乐观。拜耳,这家曾经很强大的化工和制药集团,是否会像近两年的勒沃库森球队那样,沦落为**俱乐部里的一支二线球队?
责任编辑:小徐 WWW.1168.TV 2010-5-25 9:55:57